“我行!我来试试!”在石家庄市新华路与西二环交会处的东风小学,这句充满自信的话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响起。
走进东风小学的梦工厂园区,只见九个功能教室与六个室外活动区错落分布,“锈铁+石笼”制成的“DIY少儿梦工厂”标识格外醒目。与传统教室不同,这里的活动室,自主学习区、交流探讨区、作品展示区划分清晰,处处体现着“让儿童站在课程正中央”的教育理念。
每到下午四点课后服务时间,各个教室就热闹非凡:陶艺室里,学生们专注地用拉坯机制作器皿,指尖翻飞间,黏土逐渐成型;木工坊中,锯条切割木材的沙沙声与砂纸打磨的摩擦声交织。六年级学生李雨泽正为自己制作的木手枪做最后抛光。“我已经在这里学了两年,现在不仅能做出实用的小物件,还能在四十秒内拼成三阶魔方。”他骄傲地为记者展示着自己的创作成果。
这生动的教学场景,源于学校2016年启动的课程革新。当时,学校利用闲置资源打造“DIY 少儿梦工厂”,在开足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,开发了版画、木工、陶艺等十余门实践课程。近十年来,学校持续迭代升级,将STEAM教育理念与“DIY”动手文化深度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DIY+STEAM”课程体系。
“这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,核心在于‘创造’与‘融合’。”校长刘怡萌解释道,“我们相信指尖的跃动能激活大脑的智慧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、像工程师一样实践。”
在课程实施中,“真实问题情境”成为该校学生连接知识与实践的纽带。3D打印教室里,中国电科54所的高级工程师正带领学生设计卫星模型,孩子们从航天知识学起,将心中的航天梦想转化为三维模型,还为作品命名“东风一号”。“这些课程让前沿科技变得可触摸。”学校科学副校长、54所高级工程师朱辰介绍。
在这里,由科研团队开发的《带你走进北斗导航》《太空电话亭》等课程,用“永不迷路的中国星星”“宇宙快递燃烧轨迹”等生动比喻,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播撒科学种子。而在多米诺教室里,孩子们正分组搭建骨牌阵列,为了实现完美联动,他们反复调整角度、耐心沟通协作,“虽然失败了很多次,但成功时的成就感太棒了。”四年级学生许珈乾擦着额头的汗珠说。
多元化的师资团队为课程注入专业力量。学校创新推出“教育合伙人”机制,邀请牙科医生、交通警察、博物馆工作人员等家长志愿者参与教学,拓宽教育边界。同时,学校还联合社会专业机构组建研发团队,定期培训教师。木工课教师冯军经过专业培训后,带领学生制作木勺、刨花灯等作品,“孩子们的创造力超出预期,每个作品都充满个性。”王昭、张娟等非遗传承人则走进课堂,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绢人、手绘脸谱、盘扣缠花,在一针一线、一笔一画中传承传统文化。家长王毅对此赞不绝口:“这样的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接送难题,更让孩子在兴趣中提升了动手能力,培养了新想法。”
学校每学期初开展兴趣摸底调查,按需设计课程,提供“私人定制”选择。在机器人课程中,学生们在“试错—修正—再试”的循环中提升实践能力;击剑课上,他们在智力与体力的双重比拼中学会规则与礼仪;面塑课堂上,一小块面团在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。这些扎根生活的实践课程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合作精神,更培育了创新思维与终身学习意识。
如今,在东风小学,课堂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,教育真正发生在每一次动手实践中。刘怡萌说: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,让孩子们带着实践智慧与创新底气走向未来,逐渐成长为能解决问题、勇于突破的创造者。”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